2024新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免费完整资料
普宁市人民政府
普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普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本网 发布时间:2022-09-21 16:56 浏览次数:- 【字体: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各农场,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普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业经市政府十六届16次常务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农业农村局反映。

  普宁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7日

  普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2年9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准确识变 科学把握新阶段发展要求·············

2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根基进一步扎实············

2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

4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6

第二章  求实创新 精准谋划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基本原则····································

9

三、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优化布局 聚焦区域发展重点···················

12

一、科学优化全域农业产业布局····················

12

二、做强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15

三、做亮一条高效农业经济示范带··················

15

四、做专三大特色农业集聚区······················

16

五、做精五组农业农村示范点······················

23

六、做优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27

第四章  稳产保供 高质量推进农业发展·················

28

一、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28

二、优化农业种养生产结构························

32

三、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

34

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35

五、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35

六、强化品牌建设和安全监管体系··················

36

第五章  提质增效 全面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38

一、培育农业产业强镇····························

38

二、推动发展三产融合链条························

39

三、实施科技强农示范工程························

42

四、升级农业设施装备····························

44

五、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45

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

46

第六章  风貌塑造 建设潮汕特色精美农村···············

48

一、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

48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0

三、强化村庄规划和风貌管控······················

51

四、健全乡村组织体系····························

52

第七章  多措并举 培育高素质精勤农民主力军···········

54

一、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

54

二、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

56

三、推进农民创业创新····························

58

四、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58

五、促进农村消费提档升级························

60

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61

    七、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62

第八章  巩固拓展 落实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63

一、巩固现行脱贫政策的延续稳定··················

63

二、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5

三、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68

第九章  深化改革 创新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71

一、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

71

二、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

73

三、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75

四、强化乡镇辐射带动能力························

76

第十章  加强领导 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77

一、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77

二、严格落实工作任务····························

77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78

四、统筹政策资金支持····························

78

五、全面动员社会参与····························

79

六、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79

附件:普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81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五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目标。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三农”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三农”工作的重大部署,把握农业农村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实际情况,描绘好普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蓝图,结合《普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普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部署要求,阐明未来五年普宁农业农村领域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点举措、重大项目,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准确识变 科学把握新阶段发展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事业发展,是我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根基进一步扎实

  “十三五”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揭阳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发展的重大部署,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全市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农产品供给能力稳中有升。2020年全市粮食产量19.89万吨,肉类产量2.72万吨,水产品产量8980吨,青梅、蕉柑、青榄三大宗水果年产量分别达到6万吨、4.4万吨、5.5万吨,蔬菜总产量42万吨,“菜篮子”省级基地4个,揭阳市级基地2个,蔬菜主要产品供应量2020年增长率为6.74%,从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6.8%。农产品供给能力稳中有升,为应对省市内外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建成高标准农田81806.7亩,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2.47%,新增“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程示范镇5个,“两品一标一名牌”17个,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12家、327家、1家,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114623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40.56%,已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个,营业收入345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站农残检测合格率平均在99%以上。乡村生态宜居成效显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粪污综合利用率89.79%,建成农村雨污分流项目112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村庄保洁覆盖面和行政村垃圾处理率达到100%,90%以上的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市1290个自然村全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并通过市级验收,新建、改造农村公厕695个,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街道)2个、示范村213个,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村民生配套大幅提升。农村公路里程达1764.04公里,实施县道改造40.67公里,乡道改造117.12公里,改造建设通自然村公路路面286.5公里,实现路面铺装率达100%,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已完成509个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市供销社投入运营的镇村助农服务中心14个,各镇投递网点投入使用20个,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项目29宗,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建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8个,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全覆盖,乡镇场街道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省二级以上标准。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落实扶贫项目126个,全市5222户10873名相对贫困人口、18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实现安全住房100%覆盖、供水保证率达到100%、义务教育阶段因贫失学辍学学生全部清零;贫困患者基本医保、大病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全覆盖。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稳固提升。实现全市民主法治村创建全覆盖,全部省定贫困村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并积极推进基层管理服务创新,打造行政村“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村内公共服务平台。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重点进一步明确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化,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强,并加速向“三农”领域传导,“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旧矛盾交织叠加、风险挑战前所未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农产品需求与落后的市场意识间的矛盾有待协调。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农产品消费结构趋于多样化与优质化,消费者需求已转向追求高质量农产品,但目前我市农产品供给结构不优,大多以初级农产品供给为主,优质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意识较落后,经营主体囿于经验性的行为习惯,种植结构和种植行为调整转型困难,加之农业从业人员普遍学历低、生产技术欠缺,给我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一定难度。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导致农业供给侧尚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二是小农户家庭经营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及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应用和实施。目前,我市粮食生产基础还不牢固,畜禽、水产、蔬菜等部分农产品产量产值下降;在绿色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群化、智慧化等方面水平还有待提升,特色农业生产大部分以分散家庭种植为主,缺乏标准化栽培技术、集约规模经营,以2020年为例,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仅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40.56%;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其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如青梅加工为干湿梅等,加工增值不明显,资源优势得不到有效转化。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大举措。三是资源要素瓶颈与农村公共服务欠账并存的挑战仍然艰巨。当前,我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机制发育尚不充分,土地、人才、资本、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在城乡的流动、交换和配置受到限制,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就业、文化体育、公共教育、住房保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短板较多,城乡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差距仍然较大。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市对“三农”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要求,尤其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道路建设、雨污分流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缺口仍较大。四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农民持续增收双重压力凸显。我市作为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农业农村基础薄弱,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逐年缩小但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隐形收入差距悬殊的状态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部分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造血功能”后劲不足,返贫、致贫风险不容忽视。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传导效应逐渐凸显,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以及政策性补贴面临着“天花板”的局面,我市乡村产业发展、龙头企业经营、农民就业增收等面临严峻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旧在农村,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效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三、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依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揭阳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均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也出台一系列促进“三农”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全市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三农”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二是乡村振兴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期。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2020年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发展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政策驱动力明显增强,将有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同时“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三是市场消费结构的深刻变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场驱动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5G、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应继续发挥普宁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的综合优势,充分挖掘乡村消费投资潜力,加快补强农村消费薄弱环节,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投资结构的加快调整,借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助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四是“融湾建带”发展战略为城乡融合发展带来活力。在揭阳市全市全域“融湾建带”的战略引领作用下,经济社会发展集聚度和政策协同效率大幅度提升,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平等的空间结构和城乡产业互补链条得以重构。这有助于普宁以更开阔的视野开拓农业资源和市场合作空间,利用省内省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在农业生产、加工、物流仓储等领域的合作,推进现代农业要素优化配置,推动普宁农业农村加快融入揭阳市“一轴一带一区”发展格局,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以区域协调发展引导城市建设,为普宁农业农村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五是“生态化转型”的发展思路为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市农业农村已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促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化转型”,是我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农业发展重点。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17亩,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任务重,倒逼普宁由工业化时代的农业发展思路和粗放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向生态化方向转型。加强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实现我市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把握好这些有利条件,是我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第二章  求实创新 精准谋划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揭阳市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活力古城、滨海新城,打造沿海经济带上产业强市的工作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推进传统农业、农村、农民向现代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精勤农民转变,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党委领导农村工作的主体责任,全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三农”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坚持立农为农。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勤劳作、精技艺、有情怀敢创业的新时代精勤农民,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尊重农民意愿,切实保障农民权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进农民福祉,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坚持融合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推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坚持绿色引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

  坚持创新驱动。利用现代化科技进步发展,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内在活力。

  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发展目标。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争取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与经营体系基本建成,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率先基本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农村治理现代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精细农业经营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布局更加完善,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不断发展,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精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居粤东地区前列。到2025年,粮食产能稳定在19.89万吨以上,综合生产能力达到揭阳市核定目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攻坚行动,至2025年,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可新建标准农田地块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0.47%以上。累计打造省级以上农业农头企业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申报认定1个省级专业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创建达10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5%以上。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业名牌产品、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明显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精美农村建设取得重点突破。精美农村加快建设,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基本实现,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到2025年,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2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70%以上。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达100%。乡村建设与山水格局、地域文化融合协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更加有力,农村发展安全更有保障,乡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精勤农民培养迈出坚实步伐。精勤农民培养制度逐渐健全,农民队伍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农村创新创业平台逐渐完善、政策逐渐优化,资源要素活力逐步释放。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收,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高。到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万元,恩格尔系数控制在45.4%左右。新增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830人。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城乡要素得到充分流动,城镇产业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资产同权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缩小至2.3∶1,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达100%。

  2035年远景目标。全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协调同步,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迈上新的大台阶,全市青梅、青榄、蕉柑、蔬菜、花卉苗木五大主导产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具有潮汕特色的美丽宜居农村基本建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普及,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民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率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三章  优化布局 聚焦区域发展重点

  一、科学优化全域农业产业布局

  以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空间分布为基础,分析我市地形地貌、坡度、坡向、河流湖泊分布情况,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中种植业生产适宜性分析,对农业用地进行合理规划,确定普宁主导产业的空间布局。


  图片 1.png

 


  图3-1 普宁市地形地貌图

  根据地形、高程、坡度等分析,普宁全域地势呈现西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东北部和中部以平原为主。从种植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普宁东北部和中部平原地区适合种植水稻、豆类等主要粮食和蔬菜、花卉、果蔗等平原低缓坡度作物,西部和东南部丘陵地区适合种植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及水果、茶叶、中草药等丘陵作物。


  图片 2.png

 


  图3-2 普宁市农业种植适应性示意图

  根据揭阳市“双评价”中农业适宜性评价,我市农业种植适宜区面积为69319.27公顷(约104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43%,主要分布于洪阳镇、占陇镇、南径镇、梅塘镇、里湖镇等东北部、中部平原地区。农业不适宜种植区36784.25公顷(约55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23%,主要分布于船埔镇、梅林镇等丘陵山地。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考虑我市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等,进一步构建我市“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一条高效农业经济示范带”“三大特色农业集聚区”(简称“113”)和五组精品农业农村示范点以及多个优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战略新格局,促进普宁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新局面,绘制普宁美丽特色新画卷。


  图片 3.png

 


  图3-3 普宁市“113”农业农村现代化总体布局图

  二、做强一个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以普宁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依托,建设普宁特色农产品的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园区临近揭惠高速、汕湛高速和连通省道236线的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突出青梅、青榄、蕉柑、水稻、蔬菜等产品加工及物流、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加强现代生产技术的服务和支撑能力,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环境保护成本,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做亮一条高效农业经济示范带

  高效农业经济示范带,即青梅、青榄、蕉柑、蔬菜、水稻、花卉苗木等产业快速发展带。沿324国道与236省道打造高效农业经济示范带,串联花卉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蕉柑种植基地等农业产业和服务基地,形成南北向的高效农业经济示范带,实现普宁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辐射带动沿线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做专三大特色农业集聚区

  立足农业种植优势条件,以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农业种植为引领,划分西南部林果产业、中部粮食蔬菜、东北部花卉绿化苗木三大特色农业集聚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以精细化种植为主线,在各特色农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形成青梅产业区、青榄产业区、蕉柑产业区、蔬菜产业区、花卉绿化苗木产业区、粮食生产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橡胶产业区等一系列精细化农业种植分区。


  图片 4.png

 


  图3-4 普宁市农业产业分区图

  (一)西南部特色农业集聚区

  以青梅、青榄和蕉柑三大产业为依托,突出“青梅之乡”“青榄之乡”“蕉柑之乡”的品牌效应,打造全产业链现代化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落实农业产业链“链长制”,打造青梅、蕉柑产业示范链,谋划五年青梅、蕉柑产业发展配套扶持措施新机制。聚力现代农业项目招引,推动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集聚,着力建设青榄、蕉柑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次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橡胶产业发展,强化突出我市战略资源保障重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推动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夯实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

  1.打造现代化青梅产业示范区

  区域范围:大坪镇、后溪乡、船埔镇、马鞍山农场、云落镇、高埔镇、大坪农场、梅林镇。

  发展指引:全力推进青梅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推动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谋划建设智慧物流和文旅项目,带动园区消费、技术、基础设施的全面升级,加快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步伐。进一步发挥青梅特色珍稀资源和生态特色、企业品牌文化等优势,建设青梅田园小镇和青梅数字农业示范项目。完善市级青梅农业产业链条,推动青梅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增强农业和科技含量和品牌带动能力,推动青梅产业“接二连三”。整合成立青梅协会,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保障物流运输体系,支持普宁青梅创建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银牌和金牌项目。以培育扶持大型综合性龙头企业为基点,整合产业、科技、旅游、文化、资金等多方优势资源,形成集农工贸、科技信息及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青梅产业发展体系。将普宁打造成为全国闻名的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中国青梅文化之都”,传播“中国青梅之乡”的梅文化,实现普宁青梅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打造青榄产业品牌创优示范区

  区域范围:里湖镇、梅塘镇、普侨镇、梅林镇、池尾街道、大南山街道。

  发展指引:根据青榄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区域布局,以提升“中国青榄之乡”为目标,积极实施连片开发、规模种植,突出产业带所独有的特色优势。利用交通区位及多个优稀品种的优势,进一步加强里湖镇青榄产业园核心区建设、扩大梅塘镇青榄种植基地的种植规模,联合青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链,开发青榄深加工产品,提高青榄附加值,做足“中国青榄之乡”文章;全力抓好青榄品牌的创建,积极申报青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吸引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做大做强普宁青榄产业,带动农户共享发展利益,打造“南亚热带青榄名优基地”。

  3.打造蕉柑产业提质增效示范区

  区域范围:梅林镇、普侨镇、南溪镇、里湖镇、云落镇、洪阳镇、广太镇。

  发展指引:进一步巩固和充分发挥“中国蕉柑之乡”“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优势,探索一条普宁蕉柑品牌建设和上行销售之路,行为完整的蕉柑市级产业链。继续抓好蕉柑连片开发,鼓励公司、专业户向山坑田、旱坡地发展种植,推广发展“南三号”“孚优选”等优良品种,提高科研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加速蕉柑新品种推广,提升蕉柑品质;以创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个体农户发展,推广蕉柑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进一步补强电商链,拓展价值链,提升普宁蕉柑产品的外包装设计,加快产品上行销售,补齐冷链物流等配套行业;制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疫情疫病监测防控制度、化学投入品控制制度、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并落实到生产中,打响普宁蕉柑品牌,建设普宁蕉柑出口示范基地。

  4. 打造天然橡胶产业示范区

  区域范围:大坪农场、大池农场、马鞍山农场。

  发展指引:推进天然橡胶生产保护区产能提升建设,建成设备齐全、服务体系健全、加工仓储条件配套的现代化生产基地,挖掘增产潜力,确保关键领域用胶安全。优化胶园树龄结构和品种结构,推动老龄残次胶园更新,提高胶木兼优和高产高抗新品种比例,鼓励推广宽行密植+套种、高植高效农林复合模式。拓展胶园功能,优先支持特种胶园、生态胶园、超高产示范胶园建设。促进产后初加工、精深加工、军工胶研发和产地仓储设施优化建设,加快落后生产线技术改造和环保设施设备升级,打造粤东地区的天然橡胶产业示范区。

  (二)中部粮食蔬菜集聚区

  立足我市水稻、蔬菜产业的资源禀赋、产业融合基础等优势条件,探索水稻产业链、蔬菜产业链双“链长制”协同发展新模式,全力推进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普宁市稻蔬产业园,以数字都市农业示范基地、三产融合发展、高效种植基地作为建设稻蔬产业园的三大主抓手,力争建成粤东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创新样板区。通过发展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梯次发展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从而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链条全面提升。

  1.打造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

  区域范围:南径镇、大坝镇、麒麟镇、梅塘镇、大南山街道、燎原街道、下架山镇等。

  发展指引:依托南径镇、大坝镇等具有发展蔬菜产业得天独厚的生产环境及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基础,立足做强做优蔬菜产业目标,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及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着力推动建链、延链、补链和拉链“四链”计划,推动蔬菜产业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型、分散型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型、低效益向高效益升级,实现蔬菜产业良种繁育、标准种植、加工、流通、观光、休闲等全产业链开发;进一步提升南径蔬菜专业市场的功能,扩大其影响力,构建农产品销售平台,建立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制度,促进蔬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继续优化蔬菜品种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在加大引进外地的优良品种基础上,积极培育本地名优品种,扩大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等优质蔬菜种植,建设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强化引导服务“菜篮子”建设。加快蔬菜生产专业化和现代化步伐,突出发挥龙头企业带农、新型经营主体联农、社会化服务助农作用,创新农民增收利益联结机制。突出科技支撑强农作用,推进新品升级换代,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秸秆生物反应等技术普及,抢占产业发展技术高地,实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2.打造粮食提质增量生产示范区

  区域范围:南溪镇、燎原街道、赤岗镇、占陇镇、军埠镇、下架山镇、普侨镇、梅塘镇、麒麟镇、南径镇、里湖镇、广太镇等。

  发展指引:以水稻、甘薯、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为主导产业,在南溪镇、燎原街道、占陇镇、军埠镇等打造连片的粮食种植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功能区内大型灌区提档升级,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各项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紧抓水稻生产“米袋子”建设,通过南溪镇、燎原街道、南径镇、占陇镇、下架山镇、赤岗镇等的种植示范片,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大力发展优质水稻,培育壮大优质稻米品牌,建立高标准稻米品牌;积极推广先进施肥技术,提倡使用有机肥及肥水一体化技术,降低化肥使用量,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土壤酸碱化,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良法等应用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至2025年,建设300亩高产红薯示范基地、300亩优质水稻生态种植示范基地,优质水稻3年内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三)东北部花卉绿化苗木集聚区

  1.打造特色花卉产业融合示范区

  区域范围:洪阳镇。

  发展指引:洪阳镇素有“花果苗木之乡”之称,依托传统优势创建的“万花园”是粤东地区颇具特色、规模较大的花卉苗木专业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培育花卉龙头企业为抓手,实施“万花园”提档升级计划,着力打造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国家级花卉现代产业园区,形成花卉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一站式产业链中心。建设蝴蝶兰、黄杨等花卉栽培示范基地,引种优质种苗,实施标准化和精品化培育,引进适宜本土生长且彩色性状表现突出稳定的花卉品种,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做好新品种或优势产品的相关技术攻关和储备。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交易平台,拓展电子商务,逐步实现对外销售一站式配送服务,促进我市花卉苗木产品市场全国化布局。积极引导花卉苗木企业建设专业产业园或开展赏花观景休闲旅游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延伸花木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市场规模效应,把普宁建成粤东最大的花卉种植、品种繁育和花卉旅游消费基地,实现普宁花卉产业跨越式发展。

  2.打造绿化苗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区域范围:广太镇、南溪镇。

  发展指引:以南溪镇和广太镇为主的绿化苗木种植区域为依托,进一步加快完善自动喷灌系统和智慧盆景展厅等相应配套设施,建设特色苗木栽培示范基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撑种子、育苗、种植、挖树、运输等苗木产业链建设,搭建成集绿化苗木技术信息、供求信息甚至苗木交易为一体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成立并完善广太镇绿化苗木协会,支持各村成立绿化苗木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绿化苗木产业实现抱团发展,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机构有效对接。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发含金量高的绿化苗木品种,扩大“广太绿化苗木”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强绿化苗木市场规范,建立良好的市场监管机制和诚信体系,不断提升普宁绿化苗木的知名度,打造一块闪亮的绿化苗木“金字招牌”,建设在全省乃至全国品牌的绿化苗木专业市场品牌。重点推进“千亩特色苗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绿化苗木产业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五、做精五组农业农村示范点

  (一)山区生态休闲农业示范点

  区域范围:船埔镇、大坪镇、后溪乡、大坪农场、高埔镇、马鞍山农场、云落镇。

  发展指引:结合美丽乡村分布和丘陵山区地形,适当发展山区生态休闲旅游,以“生态农业+”为模式,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思路。以“旅游+”为抓手,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立足培育新业态,促进乡村环境、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借助梅花旅游文化节的大力宣传,打造大坪镇梅花观光旅游示范片区。同时,因地制宜打造后溪乡坑楼村“司马第”“坑楼驿站”、善德梅海和周边田园梅园风光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示范项目。

  (二)茶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点

  区域范围:里湖镇、大南山街道、大坪镇、大坪农场。

  发展指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充分依托里湖镇打造闽、赣、湘在粤东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的市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培植壮大茶叶产业,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茶叶产业链条;加大对本地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茶叶龙头企业,积极创建茶叶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建立和完善茶叶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推进茶业现代化发展;规范和引导茶叶协会发展,促进茶叶科研、信息、生产、加工、贸易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提高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茶文化艺术节,把茶文化节打造成为引领茶产业发展、弘扬传承潮汕茶文化的重要平台,做大做强普宁茶产业,不断提升繁荣开放的“商贾名城”、多元融合的“创新之城发展水平。

  (三)优质中药材产业示范点

  区域范围:大南山街道、高埔镇、里湖镇、后溪乡、船埔镇、梅林镇、大坪镇、普侨镇、云落镇。

  发展指引:依托后溪乡、船埔镇、梅林镇等一带山区多种野生药材资源,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建设南药种植示范基地,选取南药优势品种,带动中药材规模化种植,创新南药发展模式,打造南药发展示范区,提升普宁道地药材种植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与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促进本地化药用植物资源开发、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和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建设规范化、规模化、无公害、示范性的集种苗培育、种植、加工为一体中药材基地、科研教育及实习基地,推动中药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四)生态循环养殖生产示范点

  区域范围:高埔镇、梅林镇、船埔镇、里湖镇、马鞍山农场、普侨镇等瘦肉型生猪;梅塘镇、大坝镇、马鞍山农场、大池农场、普侨镇等蛋鸡生产;马鞍山农场、高埔镇、军埠镇、大池农场等肉鹅生产;里湖镇、南溪镇、洪阳镇等淡水养殖。

  发展指引:划定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养殖区。发展生猪养殖及屠宰加工业,树立生态环保健康养殖理念,推广生态循环、农牧结合、屠宰加工、冷链物流配套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发展狮头鹅规模化养殖及加工项目,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新建或改扩建。将禽畜养殖业清理整治工作作为推进生态乡村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把畜牧业建成普宁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振兴农业及农村经济做出新贡献。着重提升水产养殖产业水平,以人工育苗、鱼类增殖放流等方式,创造鱼类生产环境,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增殖放流,使榕江等天然水域恢复天然渔业资源,保护相关种质资源,维护普宁重点水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打造淡水养殖示范基地两个。改善养殖场环境、增加池塘产量,清除池塘淤泥,提高水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健康高效养殖模式。加快屠宰场关停并转和绿色化标准化改造升级,完善“两证两章一报告”制度,推动屠宰加工和养殖生产配套布局,支持建设养殖、屠宰、加工、配送全产业链示范企业。

  表3-1 普宁市重点产业分布表

产业类型

名称

分布

水果产业

青梅生产集群区

大坪、船埔、梅林、云落、高埔镇,后溪乡,大坪、马鞍山农场

蕉柑生产集群区

南溪、里湖、云落、梅林、洪阳、广太镇等

青榄生产集群区

梅塘、梅林、里湖镇,池尾、大南山街道等

蔬菜产业

蔬菜生产集群区

南径、大坝、麒麟、梅塘、下架山镇,大南山、燎原街道等

粮食产业

水稻主要种植区

南溪、里湖、南径、占陇、梅塘、军埠、下架山、麒麟、广太镇,燎原街道等

花卉苗木产业

花卉绿化苗木集群区

洪阳、南溪、广太镇等

茶叶产业

茶叶产区

里湖、大坪镇,大南山街道,大坪农场等

中药材产业

中药材山区

大南山街道,高埔、里湖、船埔、梅林、大坪、普侨、云落镇,后溪乡

橡胶产业

天然橡胶产业区

大坪、大池、马鞍山农场

禽畜养殖产业

瘦肉型猪生产区

高埔、梅林、船埔、里湖、普侨镇,马鞍山农场等

蛋鸡生产区

梅塘、大坝、普侨镇,马鞍山、大池农场等

肉鹅生产区

高埔、军埠镇,马鞍山、大池农场等

鱼类养殖产业

淡水养殖区

里湖、南溪、洪阳镇等

加工产业

特色果蔬加工

重点发展区

高埔、大坪、里湖镇,马鞍山农场等

特色肉制品加工发展区

赤岗、洪阳镇等

调味品和佐餐小菜加工重点发展区

池尾、大南山街道等

休闲食品加工重点发展区

池尾街道,里湖、梅塘镇等

  (五)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区域范围:大南山街道、里湖镇、南溪镇、流沙东街道、燎原街道等。

  发展指引:以大南山街道、里湖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镇为主体,着力培育南溪水乡之旅,创建多个美丽乡村示范点,连片发展带动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以宝镜院村花卉苗木产业、鸣岗村书香文化传承、林惠山村革命老区精神、登峰村乡村旅游为特色,建立以点连线、引领洪阳镇和广太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片建设;以佳隆、利泰、殿羽田、东昱、绿立、佳润泰、吉之旅、恒吉等多个龙头企业为重点,共同带动普宁农业农村发展,创新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推广“乡村+节庆”“乡村+文创”“乡村+演艺”“乡村+游乐”等发展模式。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深挖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把两大优势与旅游元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使其充分“发酵”“升华”,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优势,打造发展文旅产业,激活乡村产业生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造血机制,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六、做优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以国家级普宁市青梅产业园和省级揭阳市普宁市稻蔬产业园为引领,梯次构建国家、省、市、县级产业园的建设格局,建成以国家级、省级为龙头、以揭阳市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带动全市农业加速提质增效,积极推动申报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引导、支持和规范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探索“链园合一”工作机制,一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与产业链建设,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高标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建设青榄、蕉柑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带动全市形成一批产业优势突出的产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突出、现代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辐射带动有力”的要求,在高标准规模化种养基础上,通过“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水平领先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

  统筹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打造“一镇一园、一园一产”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集群。至2025年,每个乡镇场街道培育创建1个以上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市再择优申报创建揭阳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每个产业园围绕1个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或1—2个关联度高的产业进行建设。新增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揭阳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0个,建成以省级为龙头、以揭阳市级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

  第四章  稳产保供 高质量推进农业发展

  一、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严格落实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补充可长期稳定利用的耕地,实现补充耕地产能与所占耕地相当。加大耕地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强化耕地用途管制,严格管控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实行年度“进出平衡”政策。巩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稳妥有序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试点。巩固“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成果。

  持续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在坚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计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大力实施秸秆还田、深松深耕、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推动工程措施、生态措施、农艺措施有机融合。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田、生态渠、生态路等工程建设,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病虫害防治、塌陷地治理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在潜力大、基础条件好、积极性高的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引导各地创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以项目建设为载体,推动基础设施配套、耕地地力提升、技术推广应用、土壤墒情监测等资源要素集成,与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等有机结合。利用全国农田管理大数据平台,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统一标准规范和数据要求,把全市农田建设项目立项、实施、验收、使用等各阶段相关信息上图入库,建成全市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现代化监管系统,实现有据可查、全程监控、精准管理、资源共享。至2025年,粮食生产功能区中可新建标准农田地块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深入实施系列粮食高产创建活动。通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推动我市粮食生产发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生产安全协调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稳定粮食面积,扩大水稻等口粮种植面积,拓展特色旱粮产能,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树立典型,辐射带动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在南溪镇钟堂村、南径镇碧屿村、下架山镇和寮村、占陇镇北门村等地,建设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区;继续做好双季稻轮作提质、高效工作。建立双季稻轮作种植试点区,利用财政资金购买生产物资,对试点区域双季水稻轮作的经营主体或农户进行物化补助,以及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通过资金的专项使用,提升水稻的高质、高效和高产,进一步激发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至2025年,完成双季稻轮作种植试点面积5400亩。

  加强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建立耕地“田长负责制”,根据撂荒耕地复耕工作方案指引,开展撂荒耕地的复种,实施“灭荒”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农田管护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分布在南溪镇、广太镇、洪阳镇等镇垦造水田的水稻种植工作,确保我市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增长。加强各地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政策宣传,通过张贴标语,宣传《土地管理法》撂荒耕地复耕的精神,让村民了解到弃耕撂荒对农业产量的影响,提高村民珍惜土地、耕种土地的意识。撂荒耕地两年以上,村委会通过收回土地,转包或代管代种的方式减少撂荒耕地,实现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至2025年,耕地产出率达到0.8万元/亩,全面完成复耕复种任务。

  扎实推进全域耕地保护与提升行动。开展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变更评价,推进酸化土壤治理、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提升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建设完善全市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支持建设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区;加强土壤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建设;创建水稻病虫统防统治示范区。至2025年,确保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有效防范应对农业重大灾害。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修复水毁灾损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加强沟渠疏浚以及水库、泵站建设和管护。加强防汛抗旱应急物资储备。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全面提升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非洲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实施动物疫病净化工程,开展非洲猪瘟等动物疫病无疫小区建设。建设养殖水体环境系统平衡预测预警平台,提升水产品养殖病害预防及品质管理。

  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积极对接“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探索农业保险互助组织试点,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开展支农融资业务创新试点。探索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天气指数保险试点,扩大地方特色险种,发展茶叶、特色水果、水产养殖、制种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市内种植的所有水果品种100%纳入。提高保险保额标准,水稻提高至1000元/亩,能繁母猪提高至1500元/头,育肥猪提高至1400元/头,森林提高至1200元/亩。逐步扩大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推进产品开发、销售模式、售后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创新发展。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扑杀补助政策,积极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推进生猪屠宰企业标准化示范创建。加强和规范兽药使用管理,提高兽医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到2023年,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基本覆盖全市种养业主要品种,收入保险成为我市农业保险的重要险种,农业保险深度(保费/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农业保险密度(保费/农业从业人口)达到290元/人,全市农业保险保费达到4399.104万元。到2025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运行规范、基础完备,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农户风险保障需求相契合的多层次农业保险体系。

  二、优化农业种养生产结构

  优化种植业产业布局及生产结构。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深度较深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的发展格局。至2025年,积极开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加快建设以南径、大坝、大南山蔬菜、洪阳花卉绿化苗木、高埔青梅、梅林蕉柑、梅塘青榄、南溪、燎原水稻等生产集群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场街道,形成以点带面、以面连片的发展格局。

  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及生产结构。除禁止养殖区、控制养殖区外的区域原则上作为畜禽适合养殖区。加强对适养殖区新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的场址监管,加强对土地出租、使用的管理,严禁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新建畜禽规模养殖场。经申报审批新建、扩建、改建的畜禽养殖场,实行生态养殖,实现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动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小型屠宰厂(场)向现代化屠宰企业转型、活禽活畜调运向畜禽肉产品调运转型。推进畜禽养殖场(小区)标准化升级改造。以生态环境承载力控制养殖规模适度发展,重点发展区域特色畜禽养殖,做大做强瘦肉型猪、蛋鸡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肉鸡、肉鸭、肉鹅养殖。以普宁市高埔大顺养猪场、普宁市鸿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基础,辐射带动适养区域内高埔、船埔、梅林、里湖、普侨镇、马鞍山农场等地发展养猪生产。以普宁市大坝洪东养鸡场、普宁市福兴合作社为基础,充分利用市场繁荣和山区林地有利条件,大力发展蛋鸡生产。充分利用马鞍山农场、高埔、军埠镇等地林地、竹林、果园养殖肉鹅。至2025年,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75%以上,支持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规模化畜禽标准养殖场3个。

  优化渔业产业布局及生产结构。发挥里湖、南溪、洪阳镇山塘水库众多、水质优良的养殖优势,加快淡水养殖业的挖潜改造,优化水产品品种结构,推广淡水白鲳、异育银鲫和新吉富罗非鱼的养殖科学技术,压缩不适销的品种,扩大优质水产品的生产,继续探索研究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育和成鱼养殖技术等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开发,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到2025年,支持建设一批水产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基地。

  三、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

  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对“菜篮子”投入,稳定“菜篮子”基地,优化品种结构,稳定蔬菜面积,发展设施装备水平,调节上市档期,提升竞争能力,提高“菜篮子”有效供给能力。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互助合作,错峰采收,解决蔬菜生产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及时做好畜禽补栏,抓好非洲猪瘟、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推进水产品绿色健康养殖,保障水产饲料和苗种供应。加大蔬菜农药、禽蛋和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测监管力度,切实守好“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创新推广数字化农产品营销新业态和菜篮子“车尾箱”工程新模式,着力塑造“粤风浓郁、口碑优良、安全放心”的品牌形象。至2025年,培育省级“菜篮子”基地5个、市级“菜篮子”基地8个,保障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四、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积极创建农业生产标准化示范区。以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集约项目,集中力量,集成技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节本增效;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方式。

  表4-1 普宁市重点示范基地表

序号

示范基地

数量

项目投资

(万元)

1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

650

2

红薯、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

300亩高产红薯示范基地、300亩优质水稻生态种植示范基地

22000

3

良种乌榄种植示范基地

500亩良种乌榄示范基地、优质石磡乌榄标准化种植基地500亩

200

4

茶叶种植示范基地

-

500

5

狮头鹅养殖示范基地

-

1000

6

甜油甘种植示范基地

1000亩甜油甘标准化种植基地

650

7

新风味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

1200

8

现代花卉栽培示范基地

-

500

9

普宁现代农业(青梅)产业园

涵盖普宁西部7个乡镇场595.53平方公里,核心项目占地面积约1800亩,总建筑面积约380000平方米

110061

10

淡水养殖示范基地

示范基地2个

600

11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及中药材科普观光园

-

1000

12

稻蔬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涵盖大南山街道、燎原街道、大坝镇、南溪镇、南径镇等地,总体形成“一带两核三片区”的空间框架进行功能分区

21085

  五、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依托汕潮揭城市群农产品消费需求,重点在南溪镇、梅林镇、里湖镇、云落镇等区域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冷链物流产业。引导农产品流通交易集聚区完善冷链物流服务功能,推进冷链物流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建立规范、高效、安全的一体化冷链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构建以市级农村物流中心、镇级农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站、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农村物流网络布局,推进“快递进村”工程,畅通“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持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积极培育创建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银牌和金牌项目。支持产地建设农产品贮藏保鲜、分级包装、冷链配送等设施,鼓励企业在乡镇场街道和具备条件的村建立物流配送网点。加快推进以中心镇为单位的物流配送中心、农产品专业化批发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广东供销冷链物流网建设,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智慧冷链物流,整合产品、冷库、冷藏运输车辆等资源,构建“产品+冷链设施+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市场需求和冷链资源之间的高效匹配对接,整合碎片化产品需求与物流资源,提高冷链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互联网+农业”,大力推进农村电商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水产、茶叶、蔬菜、生猪等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六、强化品牌建设和安全监管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结合普宁特色农产品,积极探索利用网络传播新渠道,大力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一批知名的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以品牌化引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监督管理,强化证后监管,提升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继续推进“两品一标”农产品和“粤字号”名牌产品认证。至2025年,大力发展一批有机产品、绿色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和创建特色农产品“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参加茶博会、农交会、农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扶持企业农业品牌建设;举办宣传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农民丰收节”“12221”市场体系建设产品推介会。

  强化农产品安全监管。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数字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广泛应用,建立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农产品追溯纵向横向连接。深入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压实主体责任,积极探索信息化开具模式,与市场监管部门完善监管信息共享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防范合作,提升智慧监管能力。二是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应用,实现蔬菜、水果、畜禽、禽蛋、水产品可追溯,构建“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追溯制度机制。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场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配备相应检测设备,加强技术人员培训,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市、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升级实验室的设备及配套设施,提高技术人员检测水平。至2025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四是开展“三品一标”培育和认证补助,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区域经济发展。

  第五章  提质增效 全面促进精细农业发展

  一、培育农业产业强镇

  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在总结高埔镇产业强镇示范建设的基础上,立足我市资源条件和特色要素,深入打造“跨县集群、一县一园、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主线,按“有产业、强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再发展谋划1—2个农业产业强镇,形成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发展格局。通过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推动财政资金向农业产业强镇发展集聚投入,撬动社会各类资金投向农业产业强镇,带动产业发展。以现有的农业强镇为依托,整合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集聚产业化、农业经营多元化等方式发展。以农业产业集聚为依托,挖掘发展二三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农业特色强镇,成为揭阳市典范。重点实施“五个一”工程,打造一个主导产业突出、规模效益明显、产业链条较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引进一批发展后劲足、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一个集科技、农机装备、金融等服务要素于一体的社会化综合服务体,完善一套吸纳农户积极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引领农民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全面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到2025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创建达10个。

  二、推动发展三产融合链条

  做大一产,提升种养规模化水平。科学谋划产业布局,优先创建好青梅、蕉柑2条第一批揭阳市级农业产业链。充分利用各地土地流转扶持政策措施,盘活土地资源,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全力推动土地集中流转。动员农户将土地统一向村集体(经联社)流转,再由村集体(经联社)依照有关规定开展招商,引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发展“产业链”主导产业,形成种养规模效应。至2025年,规划建设6条揭阳市级农业产业链、9条县级农业产业链。

  做强二产,提升农业深加工水平。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重点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以国家级、省级和揭阳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载体,重点打造青梅、蕉柑、青榄、油甘、蛋鸡、花卉苗木、生猪、蔬菜、罗非鱼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将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为产加销贯通、贸工农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彻底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加快实现“产业链”本土化,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与食品加工业的融合,针对不同的产业,积极对接研究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创新加工方法,开发新产品,着力推动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发展。加快补齐冷链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短板,助力一二产业发展。至2025年,支持南溪镇在巩固扩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基础上,引进一批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实现稳定、长效收益。

  做优三产,培育农业新业态。依托我市农业生产生态资源和城郊区位优势,不断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建设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体公园、观光采摘园、垂钓园、乡村民宿和休闲农庄,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发展森林人家、健康氧吧、生态体验等业态,建设自然风景区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区。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欢庆的民俗节日活动和多样的民族特色美食,培育美丽休闲乡村,发展民族风情游、民俗体验游、村落风光游等业态,开发民俗特色产品,打造南溪水乡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大坪镇善德村美丽乡村示范区。培育发展稻鱼综合种养、休闲渔业等新业态,开发旅游促销农产品。支持农业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农业文化示范基地建设,弘扬农耕文化,传承民间习俗,挖掘文化附加值。开展我市特色农庄培育创建工作,选定培育特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质,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和休闲旅游业。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通过网络博客、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结合互联网的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新技术创业。至2025年,以重点镇为抓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引领。进一步完善洪阳镇花卉苗木产业链,加强蕉柑、淮山等优质农产品产业区的培育,形成以万花园、宝镜院、林惠山为基地,打造研发—培育—展示—销售—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

  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导打造“潮汕水乡”“潮客山乡”二大乡村旅游集聚区,着力推进农业+旅游、林业+旅游、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旅游等,落实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用地、财政、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培育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点)、4A级农业公园,推进南溪水乡田园、里湖盛世田园、高埔青梅田园小镇、善德梅海青梅特色田园乡村等项目建设,推动农旅、文旅、商旅全面融合,打造一批高品质的景区景点和旅游产品。以梅花旅游文化节为抓手,努力打造集“文化体验、产业提升、生态栖居、旅游复合”于一体的田园综合标杆。实行“一乡一品”乡村手信计划,打造“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多业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推动乡村旅游多业态多要素的集聚发展,培育创建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等乡村旅游品牌。至2025年,创建1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1个乡村旅游类3A级以上景区,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条,培育创建2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镇(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次35万人次。

  三、实施科技强农示范工程

  推动“数字农业”建设。重点围绕青梅、蕉柑、蔬菜、畜禽等特色产业,提高现代农业智慧园建设水平。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监控系统,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全面实施生产监控;通过监管平台架构、智能监控、硬件系统、展示系统、基础设施等建设,建立统一的“屠宰场监管平台”系统,充分展示智能生产、可追溯性管理等的实时场景。根据智能园区的可视化管理系统、企业农业物联网、农业电子合作社,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业监督管理信息化水平引入园区,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仓储、销售等环节数据的记录和追溯,通过对农业投入品和生产环境的监测,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打造一批“智慧农业”示范点;在现有现代农业产业园基础上,推进物联网农业示范应用,促进物联网在农业、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业的示范应用,集聚市场力量,带动农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推广多种农用物联网应用软硬件,总结一些可复制、可扩展的经验模型;鼓励和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者开展鲜活农产品直接供应、休闲农业网络营销、安心农业等农业电子商务项目。深度挖掘青梅文化元素,通过数字农业平台,结合普宁现有旅游资源,发展青梅休闲观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依托,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体系,搭建特色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建设集研发中心、培训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生产加工中心于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综合型孵化器。以加入“广东省甘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甘薯马铃薯创新团队”为契机,争取选育和推广一批新的优质甘薯良种,为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至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5%以上,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高埔镇青梅科技创新示范园为依托,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力度。着力引进省、揭阳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到园区共建创新平台。集聚各类人才到园区创办、领办企业,引导科研人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到园区创新创业。建立园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线上交易、线下服务、信息交流。完善农业科技领域公益性研究稳定支持机制,强化以良种良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和特聘农技员制度,推动农村科技特派员与帮扶产业基地、帮扶项目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巩固推广“院地合作”模式,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探索实施农业科技人员“事管镇用、下沉到村”新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实施种业翻身仗攻坚行动。建立种业投入机制和种业创新机制,加快良种推广和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种业高质量发展。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施地方品种提纯复壮行动,重点推进青榄、青梅、蕉柑、油甘和普薯系列等传统优势品种提纯复壮。加强良种市场贸易发展,强化良种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区域性良种质量监管体系和信息追溯体系。落实好省良种应急储备调控制度。大力发展优良种苗的繁育推广应用,支持淡水白鲳省级良种场升级改造,支持甲鱼、罗非鱼等优良品种创建省级水产良种场。推进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培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田间道路配套,促进良种良法配套。

  四、升级农业设施装备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确保到2025年,至少建成1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加快高端农机装备和丘陵山区、果菜茶生产、畜禽水产养殖等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提升渔业船舶装备水平;加快发展农业设施大棚、节水灌溉、控温、畜禽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深水网箱智能平台、烘干、水肥一体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农作物残余物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等绿色装备技术;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及仓储冷库设备的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推进全市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至2025年,普宁市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73万元/人,农机总动力12.6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47%以上,至少建成1个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五、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借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补助等项目实施,扶持发展、壮大一批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大面积实施农作物病虫疫情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理化诱控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支持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的建设。推进耕地分类管理,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示范工程,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快研制和推广种养、农牧、养殖场与农田建设等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练江等重要流域和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重要水源地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积极与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指导业主和村(社区)科学合理制定尾水治理技术方案,建成有效运行、高标准高质量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工作机制。至2025年,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创建1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实现农业化肥综合利用率达40%以上,农药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

  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加大节水节肥节药型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地膜覆盖、膜下喷滴灌、喷灌等先进有效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肥资源利用率。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建设节水改造工程、撂荒耕地水利工程。加强“五小”农村水利设施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泵站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及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全覆盖。加快恢复生猪产能,探索建立生猪养殖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力度,科学发展用材林和经济林,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屏障。强化渔业资源管控与养护,开展渔业资源监测调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与关键栖息地,加大增殖流放力度,加强养殖水域滩涂统一规划和练江、榕江等流域渔业执法监督。到202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5。

  六、建设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体系

  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对已有的运行情况良好的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主体实施升级计划,扶优扶强做大一批。围绕青梅、青榄、蕉柑等优势产业及地方特色种养小产业,加大扶持和发展一批管理规范、运营良好、专业水平高、联农带农能力强、覆盖农业产业链条的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化合作社,实施扩量提质。引导农民合作社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鼓励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者返乡、退伍军人等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鼓励支持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依法享有高标准农田、设施农业工程等领域参与建设权益。新型经营主体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高质高效发展,充分激发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至2025年,累计打造省级以上农业农头企业8家、揭阳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5家、家庭农场3家,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户覆盖率60%以上。进一步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四位一体”培育制度,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66人。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初步构建起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乡村清洁、公益设施维护、乡村典礼司仪、文艺演出等领域生活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共享服务等形态,探索“线上交易+线下服务”的新模式。继续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各类专业服务公司等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和农资供应、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到2025年,农资超市、测土配方、统防统治、农机作业、动物疫情防控等领域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社会服务组织向土地托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休闲观光、创意农业等领域拓展,实现从单一公共服务向多种社会力量相补充转变,从生产领域向全要素延伸、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

  第六章  风貌塑造 建设潮汕特色精美农村

  一、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

  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以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乡村风貌提升为重点,以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的,巩固拓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全面完成全域自然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任务,基本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巩固提升“干净整洁村”成果。实施“美丽圩镇”建设攻坚行动,开展小城镇及镇域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城郊村、城中村和铁路公路沿线、河道两旁村庄清理整治,着力推进美化、绿化。持续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试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至2025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建立15个农村生活污水生态无害化处理系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以上。落实推进全部行政村垃圾分类工作,村庄生活垃圾分类得到有效控制,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基本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00%。全面建立村庄保洁机制和农村厕所、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机制。

  实施全域“五美”专项行动。统筹农村山水林田湖草海系统综合治理,对村域范围内工业园、农业产业园、田间地头、河涌池塘、农房等村域空间进行全要素、全方位整治提升,开展净化、美化、绿化“三化”工程,全域推进“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行动。到2025年,全面完成农田管理看护房治理改造、田园违规窝棚整治、园区改造升级任务,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目标,建成77.55公里乡野型、自然生态型碧道,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2%、保洁覆盖率达到100%,高质量打造15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十四五”期间,实现每年绿化美化乡村24个。

  开展“四小园”和美丽庭院示范建设。识别村庄内连片的旧房屋,充分利用“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后的空闲土地以及用村头巷尾、房前屋后的空闲土地,因地制宜开展“四小园”小生态板块规划建设和美丽庭院示范创建,进行建筑环境改造整治。至2025年末,80%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乡村的标准。

  进一步挖掘特色精品村。在创建示范村过程中,结合各地实际,挖掘特色,打造有文化、有内涵、有故事、能吸引人的示范村,提升示范村创建水平。实施传统古村落保护活化三年行动计划,“一村一策”逐村提出保护活化提升方案,分类、分期有序推进传统古村落保护活化工作。至2025年末,30%以上行政村达到特色精品村标准。实现省级传统村落的保护活化提升工作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传统古村落。

  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大力实施以“三清一改”(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内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突出清理死角盲区,由“清脏”向“治乱”拓展,由村庄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引导农民逐步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村民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有条件的乡镇场街道可设立村庄清洁日等,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明确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利用好公益性岗位,合理设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队伍,优先聘用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员。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归属,建立健全设施建设管护标准规范等制度,推动农村厕所、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和村庄保洁等一体化运行管护。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城乡道路、供水、供电、通讯、防洪、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和“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行政村公路“单改双”提升建设行动。推进乡村通行、畅通、通达改造和公路安全提升,开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宜居宜业宜游“美丽农村路”创建。到2025年,全面消除“瓶颈路”、打通“断头路”,全市农村路面铺装率达到100%,百人以上自然村硬化路全覆盖,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条通双车道公路,三级及以上农村公路衔接高速公路、乡镇场街道比例达到100%。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推进集中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供水系统统一供水,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90%以上。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完善农村配电物联网,推进乡村分布式储能、新能源并网等新技术试点应用。强化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千兆光纤进农村,重点实施20户以上自然村光网建设计划,引导社会资本公平参与农村光纤网络建设和运营维护,到2025年,农村光纤用户网速达到100Mbps以上,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达70%以上,全面完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县级运营中心和益农信息社建设任务。

  三、强化村庄规划和风貌管控

  以第三次国土调查为基础,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划好村庄建设边界,优化村庄布局,把村庄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分类推进村庄建设。新编市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用地需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尊重村庄自然地理格局,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加快重新修编“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农村宅基地集中建设,突出乡村特色,保持乡村风貌。强化村庄规划引领,严格按照规划有序开展各项建设,严肃查处违规乱建行为。实施农村违法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攻坚行动,严格落实“一户一宅”等宅基地管理规定,加强农村建房全面监管。分类推进农房管控、微改造和保护利用,加强农村广场、巷道等公共空间美化、绿色、亮化建设,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整体提升农村居民院落建设水平。至2025年,所有行政村危险破旧泥砖房、削坡建房风险点以及“两违”建筑完成整治,60%以上村庄存量农房完成微改造,其中示范镇、示范村全面完成“四小园”建设和存量农房微改造,“四沿”区域美丽乡村风貌带基本建成,潮汕、客家特色乡村风貌突显,乡村闲置资源和乡土文化得到活化。

  四、健全乡村组织体系

  增强村民自治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推进村务公开,发挥社会各类人才、新乡贤等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厘清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职责,对符合条件的公益类农村社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强化农村党组织数据集管理考核,组织行政村“两委”班子每年制定年度工作目标,严格落实相关制度,每年评选30名“富民强村好支书”。制定村规民约等自治章程,至2025年,实现行政村村规民约和村民自治章程率达100%;村党组织书记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村占比达到99%。

  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大力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农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处理好农村中软法与国家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和修改完善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特别是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工作,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切实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的日常行为。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加强对村务治理的指导、对农村各类问题的预防和监管,让广大农民群众感受法律力量、认知法律尊严、增强法律信仰,至2025年,实现民主法治村覆盖率达100%。

  发挥德治在农村治理中的先进作用。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加强和改善乡村治理。进一步在广大农村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法治精神和民主氛围。注重以文化人、以文养德,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建立道德讲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礼堂等阵地,引导农民群众讲道德、守道德。开展“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发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乡贤道德感召力量,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涵养守望相助、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等褒扬善行义举、贬斥失德失范,推进乡村移风易俗,唱响主旋律,育成新风尚。至2025年,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超过60%。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乡村社会治理,及时了解广大村民对乡村治理的诉求,拓宽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和途径,实现不同治理主体的协同联动。运用“互联网+”社会治理方式,通过各种信息化社会交往工具,搭建便捷畅通的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信息反馈渠道,在广大村民与党员干部之间架起点对点、心贴心沟通的桥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协同联动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建立健全村民线上参与社会治理行为规范、村民网络议事协商制度等,推动信息技术更好应用于治理实践。

  制定乡村治理政务平台。促进信息化与乡村治理融合,提升乡村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以乡村治理商务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经营融合,促进涉农资源和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撬动乡村经济发展新空间。以乡村治理服务平台关注普宁农村日常生活和生产需求,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为农民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品质,提高生活生产的便利性。

  第七章  多措并举 培育高素质精勤农民主力军

  一、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

  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培养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人才服务和政策扶持“四位一体”衔接配套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推广“产学合作”“职业培训包”“互联网+”等培训方式,提高培训便利度和可及性。分类开展农业农村人才职称评价,重点推动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农村人才评定工作。持续跟踪服务农民训后产业发展,开展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集成落实乡村振兴产业贷款、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等扶持政策,明确优先承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

  分层分类实施教育培训计划。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加强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性培训、县级职业农民专项技术技能培训。全面落实新一轮家庭农场主轮训,开展农民线上直播培训。发展农民学历教育,组织有学历需求的参训人员与职业院校对接,探索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层次。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工程,持续推进“乡村工匠”“农村电商”“高素质农民(渔民)”培育,促进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和增收致富。至2025年,“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等培训人次达2000人。

  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实施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知识技能,培育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乡土人才,以及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培训等,培育农业农村发展各类人才,发展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引进紧缺专业人才,鼓励支持科技人员“上山下乡”和在外乡亲“回家行动”,完善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推动人才资源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实施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可回乡任职,鼓励各地积极出台并落实志愿者扎根当地的政策措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可按有关规定在脱贫地区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打通城乡人才培养交流通道,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采取多种方式培育一批具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乡村企业家。到2025年,完成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830人,年均166人。

  二、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乡风文明培育。强化“文化阵地”建设,舞出“邻里情”文明乡风。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乡村文化阵地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器”,切实推进精神文明在农村落地生根。筑建好村民业余活动平台,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村民在参与广场文体活动中促进邻里感情,增进邻里和睦,有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以“全国文明村”洪阳镇鸣岗村为代表,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区“党群之家”,打造一站式党群文化活动平台,设置科普馆、图书馆、儿童乐园、书画馆、舞蹈排练厅等功能室场所,满足社区居民文化生活需要。丰富道德讲堂内涵,点滴长效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坚持以身边事感动身边人。拓展文化活动形式,开展送戏下乡、周末书场、社区“民星”选拔等文艺演出活动,喜闻乐见展现社区居民精神新面貌。常态设置精神高地、廉政文化、红黑榜、义举榜、科普、法律等专题模块,形象生动有效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什石洋文化长廊为案例,继续重点挖掘普宁乡村文化、潮汕文化、农耕文化等。继续举办普宁梅花旅游文化节、普宁利泰番茄节农业节庆等乡村文化活动。至2025年,举办1个以上代表性农事节庆活动,乡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到70%,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超过12.3%。

  发挥“乡贤”和正面典型事件的引领作用。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优化基层党员队伍,进一步健全“选、育、管、用、储”全链条管理。核实在勤劳敬业、诚信经营、尊老敬老、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等方面存在的真人真事,并做好跟踪记录工作。开展社区先进模范评选,如开展“三最三好”评选活动(最美家庭、最美善举、最美志愿者、好媳妇、好党员、好青年),树立社区典型品牌。积极推送、宣传身边美德故事、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创新发展乡贤文化,以祠堂为载体,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普宁乡村建设。

  三、推进农民创业创新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采用多种形式千方百计让返乡下乡人员知晓政策、运用政策。二是强化产业引导。把促进农村双创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目标结合起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导创业创新人员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又能发挥优势的特色化、小众化、中高端、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和加工品,以及休闲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提升创业创新的质量效益。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高新技术园区、电商物流园等,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要求,引导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立“园中园”式农村创新创业园。三是强化主体培育。创业创新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结合起来,引导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联合合作特别是股份制的形式,与当地的农民或者企业结合起来进行合作。四是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创业创新园区、培训基地、见习基地、孵化基地、创客服务平台,引导返乡下乡人员到各类园区创业创新,构建“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六位一体、上下游产业衔接的新格局。五是强化经验总结,模式推广。支持引导返乡下乡人员结合区域特色创业。按照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开展农产品流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合新技术创业,通过网络博客、微信等新媒体发展电子商务。

  四、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强农民风险抵御能力,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至202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3: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45.4%。

  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化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区域均衡、全面共享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农村劳动者合法权益,确保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公平竞争、同工同酬。更加积极地支持就地就近就业,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通过分类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积极引导返乡入乡人员创业、深入挖掘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切实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优先支持引导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继续办好普宁利泰番茄节农业节庆等活动,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加快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以青梅、蕉柑、青榄等普宁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产业园等形式提高农业附加值。鼓励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普通农户等组织共同营销,开展农产品销售推介和品牌运作,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设立风险资金、为农户提供信贷担保、领办或参办农民合作组织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在农产品流通的形式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助推农村电商发展,以举办农民丰收节、农特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助推农民经营性收入的提高。

  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和失地农民补偿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及流转市场,完成土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激活农村土地要素活力,实现城乡土地要素与资本、劳动等要素自由结合,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惠农兴农、助农增收政策,改革和完善农业的补贴制度,增加农村的公共服务,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五、促进农村消费提档升级

  实施农村居民消费促进行动,巩固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不断激发潜在消费,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推动农村吃穿用住行等消费提质扩容,组织开展消费节、商品下乡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增加通信、家电、汽车、文化娱乐等消费,扩大乡村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满足农民高品质消费需求。升级“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快递进村”,着力挖掘农村网购消费潜力,统筹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持续畅通城乡双向联动销售渠道。开展汽车、家电下乡专项行动,采取企业让利、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农村居民购买汽车、家电,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助推农村居民提高生活品质。推动传统和新型消费创新融合,支持具备条件的乡镇场街道发展“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村消费新增长点。加快完善交通路网和商品流通网络,升级农村水电气网和通信网络,夯实适应农村消费提质升级的硬件基础。完善农村生活性服务业支持政策,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结合,鼓励和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满足农村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强化质量监督检查,依托“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营造放心、便捷消费环境。建立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分配制度,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至2025年,支持建设一批门店宅配、“前置仓+提货站”、无接触式配送等项目。

  六、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实施提升薄弱村行动,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时代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薄弱村着力给予资产性扶持,统筹整合资源、资金投向村集体经济项目,大力发展村集体参与的农民合作社,把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资产量化一定比例作为村集体资产,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增加土地流转受益,鼓励村集体统一经营农户自愿流转的承包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集约化利用,增加集体经营受益。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支持村集体利用未承包到户的集体“四荒”地、果园、山林和养殖水面等资源,与有开发能力的工商企业合作开发或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支持农村集体闲置资源资本化运营,鼓励村集体整合利用政府帮扶资金、接受捐赠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经营稳健的农业企业、优质公共服务项目或牵头兴办农民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十四五”期间,继续坚持自主造血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加大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推进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集体资产增值保值。2021—2025年每年再扶持20个村,通过发展村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夯实基层组织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至2025年,集体经济强村比重达到24%,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5万元。

  七、构建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推进与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合作,逐步构建新型信贷担保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个性化、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涉农信贷品种。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专项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涉农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作用。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承包地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资产股权等抵押贷款,大力开展温室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等抵押质押贷款业务,将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提升农业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探索“一次授信、循环利用、动态监管”贷款全流程管理,开发适合农业农村需求的信用类贷款产品。

  第八章  巩固拓展 落实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巩固现行脱贫政策的延续稳定

  稳定现行帮扶政策体系。“扶上马、送一程”,是中央对贫困人口脱贫之后的重要政策导向。“十四五”期间保持脱贫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到脱贫不脱政策,是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措施。在五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不摘”,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稳定兜底救助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巩固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完善产业发展、就业扶持、技能培训、小额信贷支持措施,做好与乡村产业振兴政策衔接,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完善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要进一步发挥“精准扶贫”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农村贫困监测体系的作用,健全困难群众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建立农户主动申请、部门信息比对、基层干部定期跟踪回访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发现和核查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等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对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情况查漏补缺,动态清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健全防返贫预警机制,防止返贫致贫。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精准帮扶相结合,分层分类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对基本生活困难的及时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社会救助范围,对返贫的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举措。

  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落实行业主管部门工作责任。健全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实施新时代广东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两帮两促”行动,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因残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建立农村脱贫人口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通过农村危房改造等多种方式保障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巩固好已建农村供水工程成果,强化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健全扶贫资产后续管理改革机制。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稳定现有财政投入政策,根据乡村振兴需要和财力状况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按照明确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落实监督权“四权分置”要求,做好经营性扶贫资产和公益性扶贫资产确权登记工作,健全扶贫资产管理台账和制度体系,探索创新多层次、多样化运营管护机制。完善扶贫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经营性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营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健全到村、到项目、到人的收益分配机制,严防资产流失和被侵占。持续深化扶贫资产管理改革试点,强化镇村和行业部门监督责任,依法维护农户对到户类扶贫资产的财产权利。各地、各有关部门在使用行业政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6·30扶贫济困日”社会捐赠资金等政策资金时,对有需要帮扶的监测对象予以优先支持,确保政策不断档、工作不脱节。

  二、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把镇村作为乡村振兴支持重点,高效承接对口帮扶,深化与中直、省直、揭阳市直和珠三角帮扶市等帮扶单位的对接合作,把人才支持、市场对接、就业帮扶、资金支持等作为重点,突出产业帮扶,深化产业共建,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整合对口帮扶、我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等资源,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力量”组团式帮扶,统筹推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重点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水平,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提升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全面推进美丽圩镇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发展,把乡镇场街道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兴城镇化互促共进,镇村同建、同治、同美。

  大力发展镇村经济。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链“链长制”,积极创建一批省级、揭阳市级、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坚持产业兴镇,建立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发展格局,优化打造镇域产业发展集聚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小城镇。扶持培育镇村特色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打造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绿色产业。开展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打造一批生产、生活、生态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园区。加强乡镇场街道农产品冷链配送、加工物流中心建设,培育乡村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体,完善收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挖掘集体土地、房屋、设施等资源和资产潜力,依法通过股份、合作、租赁等形式,积极参与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多元化社会服务,培育乡村美丽经济、生态产业、康养娱乐、休闲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提升建设产业扶贫基地水平。“十四五”期间,对帮扶乡镇及涉农街道(农场),以平均每个每年2000万元的标准筹集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提升镇村公共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支农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支持脱贫地区完善乡村水、电、气、道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统筹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注重示范引领,体现普宁特色,谋划打造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村,带动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农民工匠”法,抓深抓细“四好农村路”、村巷道硬化、“厕所革命”等工作,推进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水资源能力一张网建设管理,切实保障用水安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结合扶贫资产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长效机制,将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相关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推行小型垃圾处理、污水处理、饮水等基础设施管护责任承包到户,增强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覆盖和5G网络建设。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全域实施“五美”行动,巩固“三清三拆三整治”成效,建立清拆整治和长效整治机制、卫生保洁和基础设施管护机制。开展乡村风貌提升示范带建设,重点加强农房微改造和“四小园”建设。抓好传统古村落保护活化利用,以“7+N”个传统古村落和红色文化村为重点,建设一批特色精品村。

  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强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市镇村统筹,强化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建设,优化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社会福利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推动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建设、镇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乡镇场街道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打造镇级产业物流终端。加大对脱贫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升村庄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党群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终端体系建设,健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承接参与乡村公共服务的作用,加大扶持和培育扎根乡村的社工机构和公益志愿社会组织。

  实施“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等市场主体优势,鼓励其通过村企结对、村企共建等形式,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乡村特色产业开发、消费帮扶协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提供、乡村风貌提升、文明乡风培育、农村人才培养、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特困群体救助等。完善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财政、金融、税费等支持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承担乡村建设服务项目。完善精准对接服务机制,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制度化常态化。

  三、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做好精准识别管理。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对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农村残疾人,以及因病因残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分层分类及时落实帮扶政策。充分利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以及民政、乡村振兴、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保等政府部门现有数据系统,加强各部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层主动发现机制。建立完善乡村和行业部门联动的风险监测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早发现和早帮扶。

  拓宽稳定增收渠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我市产业园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管理机制,加强“村企”“校企”招聘对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文创体验等农村新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积极开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继续办好扶贫车间,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引导有劳动能力低收入人口通过主动参与获得收益,对就业特别困难的人员通过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建立失业事件处置及舆情引导机制。

  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建立健全技能培训、信息推介、就业服务、预警监测综合服务体系。根据低收入人口多样化需求,高质量推进“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支持农民转移就业和发展多元经营,加快实施“乡村工匠”“高素质农民培育”重点工程,鼓励涉农高校、职教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服务。健全帮扶项目与低收入群众参与挂钩机制,采取以工代赈、生产奖补、劳务补贴等方式,组织动员低收入群众参与帮扶项目实施。推广以表现换积分、以积分换物品的爱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帮扶做法。

  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认定农村低保对象,提高政策精准性。调整优化针对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低保“单人保”政策,将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纳入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专项救助范围。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等。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合理开发一批乡村公共服务类岗位,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对基本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群众加强临时救助,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服务。

  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继续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府代缴保费政策,结合实际,按照最低缴费档次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员、重度残疾人和精神智力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保费。强化市镇两级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半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积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地方试点。加大对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病重残儿童等困境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及留守老人关爱保障力度。稳步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做好就业帮扶、托养照护、康复服务。

  加强医疗保障工作。坚持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将农村特困人员、农村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等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救助范围,继续全额资助农村特困人员,定额资助低保对象、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对象。完善依申请救助机制,加强支出型贫困医疗救助工作,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适当比例补助。完善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和镇域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优化高血压等主要慢性病签约服务。均衡城乡医疗保障待遇,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逐步提高门诊保障水平,减轻医疗费用负担。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控力度。

  第九章  深化改革 创新提升农业农村发展动能

  一、全面激发乡村发展内在活力

  试点示范,推动土地流转。落实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工作,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切实解决农村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按照《普宁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试点镇创建实施方案》,依据广太镇“示范带动、规范提高、整体推进”的思路,分类指导、典型引路,以农民为主体,发挥市场主导作用,鼓励引导农村耕地向专业大户、种田能手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节约集约有效利用农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建立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信息体系,提高土地流转供求信息辐射面,完成乡镇场街道土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和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制度,指导农户签订规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健全集体参与机制,建立合理的流转收益分配机制,避免流转纠纷。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制度,加强仲裁的培训工作,落实工作经费,配套硬件及软件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仲裁在调解和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中的作用。至2025年,全市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的格局,实现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5万亩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达到50%以上。

  推进和完善宅基地管理改革及制度建设。加强宅基地管理,按照省的统一部署,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从严控制宅基地用地规模和布局。村民修建住宅要严格按照村庄规划进行,不得随意修建,影响村庄的整体格局,影响村庄的长远发展。加强宅基地管理工作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的意识。开展农村宅基地用地需求调查工作。健全“一个窗口”受理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机制,严格按照“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开展工作。规范宅基地申请、资格条件、审批流程等。畅通村民宅基地申请渠道,加强宅基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方便群众办事。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集体公益设施等非经营性资产统一运行管护机制,实现共建共管共享;推进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者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确权到户,作为其参加集体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明晰集体所有产权关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解决集体经营性资产归属不明、经营收益不清、分配不公开、成员的集体收益分配权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管好用好集体资产,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挥效益,增强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打通城乡要素流动“堵点”

  完善城乡人才流动保障体系。开展城乡人才流动保障完善工程,健全政策体系、完善流动机制、优化流动服务,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城乡人才流动保障体系。重点增强小城镇服务能力和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定居能力,把小城镇打造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平台;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健全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健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服务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采取行政推动与制度激励相结合、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等方式,推动人才城乡双交流、服务创业同支持。着力营造良好的乡村创业服务环境,以乡情乡愁为联络情结,吸引和支持企业家、当值干部、专家学者、退役军人、医生教师、规划师、农技人才等,通过参与与其专业相关的服务振兴乡村,并鼓励符合要求的城市公职人员回乡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建立起一支高效服务乡村的新生力军。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资金、信息入股等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允许返乡下乡人才持有村集体经济股份,为返乡下乡人才“下得来”“留得住”创造良好环境。

  完善乡村产业用地保障制度。创新用地支农机制,保障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供给。统一安排不少于10%的用地指标保障各地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需求,优先保障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和农产品冷链、初加工、烘干、仓储、机库等设施建设用地,制定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用地政策。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治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农村发展建设和产业发展用地需要。实施“点状供地”政策,有序开展乡村闲置集体建用地、闲置宅基地等土地综合整治,探索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有效模式。推进落实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政策,缩小土地征收范围,规范征地程序,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合法权益。

  优化涉农资金使用。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确保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投入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调整税收制度,使其适度向农村倾斜,发挥公共财政杠杆作用,加大对“三农”和乡村振兴领域财政支持力度,利用充裕经济资源引入技术资源、人力资源,为乡村经济带来活力。同时,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积极争取地方债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行动,确保各级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推行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之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按照省、揭阳市实行的“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在确保完成中央与省、揭阳市的约束性任务前提下,我市将在统一大专项内统筹调剂使用资金。

  三、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建立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市镇村统筹,逐步实现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做好农村地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持续提升疾控机构应对重大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乡村医生医疗服务能力。深化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城乡教育、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的双向对流力度;推进义务教育体系城乡统一,促进融合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常住人口规模4000人以上的行政村举办规范化普惠性幼儿园比超过85%,农村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超过90%,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推进公共医疗卫生体制城乡统一,合理配置城乡医疗资源;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健全城乡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鼓励探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临时照料、上门服务等综合功能的农村区域性服务中心,妥善解决好农村妇女、老人、儿童“三留守”问题。做好“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实现全市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00%覆盖、困难群众和特色群体社会工作服务100%覆盖。加强镇村党群服务中心和政务服务终端建设,完善镇村组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进劳动力就业体制建立,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释放出更多财力和供给能力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

  四、强化乡镇辐射带动能力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抓手,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为载体,重点推进城市和乡村地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甚至生态环境等方面融合,加强对普宁全域全要素的整体管控作用、建设用地统筹安排、田园风光总体设计,实现城市与乡村的相互“借景”。加快小城镇发展,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扎实推进占陇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工作。优化打造镇域产业发展集聚区,培育镇域乡村产业发展综合服务体。打造1个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示范项目,着力推动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大坪镇善德梅海、高埔青梅小镇和南溪水乡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

  第十章  加强领导 保障规划有序有效实施

  一、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认识“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省、揭阳市和我市的有关要求和部署上来,成立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指挥、协调规划的落实等各项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协同推进,建立高效顺畅的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社会力量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加强落实情况数据采集、市场调查、运行分析和信息发布,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测,科学评估发展成效,确保目标任务高质量完成。

  二、严格落实工作任务

  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负领导责任、监督责任,要将各项工作任务作为重要工作,对照目标任务、职责分工,将目标任务逐一具体到项目、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级级认领责任、层层传导压力,推进项目化、责任化落实,严禁打折扣、搞变通、不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聚焦重点项目,把握时机节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坚持按照时间进度表完成相关项目建设任务,定期对标对表,确保规划建设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三、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谋划形成“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一批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造血型重大项目建设,作为规划实施的重要支撑。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林和水利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将规划的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农业农村专项规划加以重点推进建设。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循环发展态势。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揭阳市重点项目计划。“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重点项目28项,总投资40.579亿元。通过实施项目库进行项目管理和绩效考核,核定财政资金补助额度,充分发挥项目实施效益,实现“十四五”规划设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统筹政策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区域差异化的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和财税政策,完善制度设计和因素指标,推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创新支持方式。要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优先保障“三农”投入,探索建立对农业优势产区的财政支持机制。要着力破解农业发展用地碎片化、流转难等难题,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提供支撑保障。进一步完善实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增强农业“三项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五、全面动员社会参与

  加强策办规划成果宣传,引导各类主体参与规划实施建设。完善农民评议建设需求和监督项目实施等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引导农民全过程参与投资项目规划、选址、立项、建设方案编制、招投标、施工建设、竣工验收。广泛发动全社会参与,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规划实施,支持社会团体、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类组织投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事业。研究制定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的具体办法,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振兴保障措施,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

  六、健全评估考核机制

  建立农业农村现代化信息反馈机制,健全任务清单和实施台账制度。完善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体系,适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动态评估,提出规划实施的调整依据和修订建议。建立各类风险预警与处置体系,落实农村重大决策事项风险评估机制。将规划落实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范畴,重点考核规划重要指标实现、重要任务、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落实等情况。加强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菜篮子”负责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乡村振兴情况、重点项目实施情况等作为考核主要内容。统筹做好现代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对建设项目的资源论证和环境影响评价,落实各项环保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


  附件

  普宁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表

栏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项目投资(万元)

合计

405790

专栏1: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工程

1

撂荒地改造农田项目

通过土地流转,对丢荒地进行复垦,将荒地改造成优质水稻种植基地,进行水稻-番薯轮作示范种植。包括土地平整翻耕、增施有机肥改良土质、建设机耕作路、挖机修沟通渠、农机整地、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等。

500

2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管护,主要包括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

3704

3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

建设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包括蔬菜大棚建设、铺设硬底化机耕路、修建蓄水池、安装喷灌系统、挖机修沟通渠、购置农用设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等。

650

专栏2: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工程

4

红薯、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建设

建设300亩高产红薯示范基地,包括修缮改造机耕道路、挖机修沟通渠、农机整地、起垄、插种、覆膜、肥料、除草、打药、技术培训等;建设300亩优质水稻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包括优质水稻品种引进、安装太阳能杀虫灯、修缮改造机耕道路、挖机修沟通渠、农机整地、育苗、肥料、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等;优质水稻3年内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22000

5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

用于高质高效示范基地种植,农业机械等。

1400

6

良种乌榄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及加工项目

通过引进优质乌榄种苗,嫁接改良,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推广等措施建设500亩良种乌榄示范基地,建设生产车间,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品牌;建设优质石磡乌榄标准化种植基地500亩,配套建设仓储、加工附属设施。

200

7

茶叶种植基地建设及加工项目

建设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引进优良茶苗,打造绿色生态茶园以及农业生产发展的其他公共基础设施,如生产道路、茶园改造、园区绿化等建设。建设茶叶加工厂房,引进先进茶叶生产设备。

500

8

狮头鹅规模化养殖及加工项目

新建高床育雏鹅舍、中鹅舍、大鹅舍各1栋,建设精准鹅饲料调配室1间,购置高床材料、通风设备、温控设备等1批,年出栏狮头鹅达到专栏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万只。新建潮式卤鹅加工车间,配套卤鹅生产线,购置卤鹅加工设备,打造品牌,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并进行宣传推广。

1000

9

甜油甘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及加工项目

完善1000亩甜油甘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修建蓄水池,铺设硬底化道路,安装喷灌设备设施。建设油甘深加工示范园,完成油甘酒、油甘茶生产车间及配套基础建设,购置压榨机、烘干机、浸泡罐等生产设备1批。

650

10

新风味酱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

新建全透明、自动化新风味酱菜标准化生产车间,购置香菇菜、辣椒酱、沙茶酱生产线各1条,配套食品安全保障设施设备。

1200

专栏3: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

11

畜牧业转型 升级项目

支持生猪规模养殖场新建或改扩建,标准化养猪舍建设,畜禽粪污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

2190

12

农业装备能力提升项目

发展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750

13

现代花卉栽培示范基地

建设蝴蝶兰、黄杨等花卉栽培示范基地,引种优质种苗,配套自动喷灌系统等现代化栽培设施设备和园路建设。

500

专栏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

14

普宁现代农业(青梅)产业园建设工程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涵盖普宁西部7个乡镇场595.53平方公里,核心项目占地面积约1800亩,总建筑面积约380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青梅加工区、观光工厂、公寓、观光梅园、青梅农业公园、物流仓储、电子商务中心、食品检测中心、研发中心、服务中心、青梅产品交易中心、青梅产品展示中心、特产服务区、污水处理及相关配套设施,以及西部山区7个乡镇场道路建设。

110061

15

稻蔬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涵盖大南山街道、燎原街道、大坝镇、南溪镇、南径镇等5个镇街道,总体形成“一带两核三片区”的空间框架进行功能分区,建设内容包括数字都市农业示范基地项目、现代都市农业三产融合发展中心项目、“稻—稻—菜”高效轮作示范基地项目、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项目、精品蔬菜设施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等17个项目。

21085

16

农业品牌创建和宣传项目

扶持“菜篮子”基地;参加茶博会、农交会、农博会等产销对接活动;扶持企业农业品牌建设;举办宣传当地特色优势农产品“农民丰收节”“12221”市场体系建设产品推介会。

800

专栏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17

淡水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打造淡水养殖示范基地2个,基地改造包括清淤、进排水系统、堤埂改造,购置增氧机、投料机、发电机一批,搭建温室大棚4个,引进澳洲淡水龙虾、翘嘴红鲌、鲟鱼等名贵特新品种,新建水处理系统2项。

600

18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完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任务;开展“三品一标”培育和认证补助;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配套检测设备、应用培训宣传等;开展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

1000

专栏6:农业信息化提质增效工程

19

数字农业建设(青梅)

深度挖掘青梅文化元素,结合普宁现有旅游资源,发展青梅休闲观光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300

20

数字农业建设(屠宰场)

建立智能化数字化生产监控系统,运用“大数据+云平台”全面实施生产监控;通过监管平台架构、智能监控、硬件系统、展示系统、基础设施等建设,建立统一的“屠宰场监管平台”系统,充分展示智能生产、可追溯性管理等的实时场景。

300

专栏7: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21

乡村风貌提升项目

推进“四小园”建设,实施村庄风貌提升,完成住房风貌整治,村庄布局合理,完善长效管护各类基础设施。

31400

22

乡村振兴——美丽宜居村建设项目

至2025年底前,全市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建成一批精品特色村。

148000

专栏8:农民持续增收工程

23

政策性农业 保险保费补贴项目

提高农业保险(不含农房)各个险种承保覆盖率,农房保险应保尽保。

16000

专栏9: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程

24

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及中药材科普观光园项目

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种苗引进繁育,开展土壤改良,铺设节水设施,购置现代农业器械,改造园区交通(机耕路),购置生产设备。建设中药材科普示范观光园,配套良种繁育大棚,建设中药材文化馆,建设田间技术服务推广站。

1000

25

休闲农业旅游项目

建设若干个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配套休闲农业景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和景点

3200

专栏10:农村改革工程

26

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实现项目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有所增强。主要用于对鼓励土地流转、零散土地整治、发展为农服务、物业经营等进行补助。

2000

27

普宁市蕉柑市级产业链建设项目

普宁蕉柑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老柑园升级改造、蕉柑初级加工生产线建设、基地冷库仓储建设、焦柑信息化销售网络建设、蕉柑生态观光园建设、蕉柑出口基地建设等。

11700

28

普宁市青梅市级产业链建设项目

青梅高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育苗基地建设、优化品种结构、升级青梅加工设施、提升企业精深加工水平、培育壮大青梅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创建青梅集约产业联盟、搭建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壮大普宁青梅品牌、大力发展青梅休闲观光产业、青梅田园小镇建设、青梅数字农业示范建设等。

21100




相关附件:
2024新澳门2024免费原料网-免费完整资料